香港这些让人看不懂的地名都是怎么来的?

来源: 宜港汇

香港是我国一座独特的城市,有着独一无二的文化现象,一方面它具有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对中文有着执着的坚守;另一方面,在长达150余年的殖民岁月中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中西文化交汇之地。

 

而地名是语言历史的遗迹,正因为特定的社会状况和语言环境决定了香港地名“华洋相杂,中英并用”的现象,内地小伙伴常常会觉得很多地名非常的拗口,不解其意。

 

首先关于【香港】这一名字的由来,至今仍是众说纷纭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不过最受欢迎的原因是,这座小海港因贩运香木而得名。

 

明清时期东莞南部以及新界出产一种名叫“莞香”的香木,这种树有很多蕊汁,当地人把这些蕊汁收集起来,制成团块的香料,使用者只需要隔水煎,香料就会随着蒸汽挥发,香气沁人心脾。

 

深受皇室贵戚的喜爱,当时京师及苏杭等地的达官贵人争相购买,所以莞香身价名贵,如黄金一般,而这盛产“莞香”的小海港得名——香港。

 

而在香港本地尤其是港岛和九龙的很多地名,是英国人殖民时期由用英文命名,再音译成中文,而且发音更加接近于中文的粤语发音,这就导致不会粤语的内地人辨认这些地名时会难以理解,不过了解每个地名背后的故事和由来,就不会感觉奇怪了。

 

 

一、英文音译的地名

 

1、铜锣湾(Causeway Bay)

 

铜锣湾现在已经成为香港繁华商业区的代名词,但它原来指的是今为维多利亚公园的海湾及其东南岸,因为海岸线的形状特别像一个铜锣,因而得名。

 

早期海岸线就在今日铜锣湾道,19世纪中期铜锣湾成为英资怡和洋行总部所在地,当时怡和在此区域设置货仓及糖厂。由于来往港岛东西需绕路或坐船经过铜锣湾很不方便,就兴建了一条连接海湾的海堤,即是现今的高士威道。至1950年代填海工程将海湾填平,得到的土地一部分用来修路,一部分则成了维园。原来曾经位于海边的铜锣湾道和建于海湾中的高士威道,都变成了内陆道路。

 

2、皇后vs.女王

 

相信大家都听过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在香港又不少以皇后为名字的街道,例如多利皇后街、皇后大道(东、中、西),就是因为当年英国人以Queen Victoria Street以及Queens Road命名这些街道系,后被香港人一律把Queen都翻译为“皇后”,其实Queen也可以指“女皇”或“女王”,上述的Queen其实就是占领香港时英国的最高统治者----维多利亚女王。

 

3、西贡(Saigon vs. Sai Kung)

 

香港有西贡区,也有西贡街,虽然名字都是“西贡”,但来历却完全不同。“西贡区”的“西贡”一名,大约在出现在明代,明朝曾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之后,不少东南亚、中东、东非等国家也向明朝进行朝贡或贸易,此区域当时便是西来朝贡船只停泊的港口,故名“西贡”(Sai Kung),有“西方来贡”之意。而“西贡街”是以越南城市命名,故称Saigon Street;

 

4、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

 

“水坑口”这个地名听起来十分搞笑,其实这是港岛北岸的一个海角,而且附近确实有一个大水坑,不过在1850年代填海后已成为内陆地区。

 

1841年英军登陆香港,发现了这块既平坦又临海的地方,非常适安营扎寨,于是开辟从海旁到这片高地的道路,也就是今日的水坑口街(Possession Street,前译“波些臣街”)。

 

5、金钟(Admiralty)

 

金钟所处区域位于中环及湾仔之间,在香港开埠后英人把此地区划作军事用地,包括了现今花园道以东、正义道以西、坚尼地道以南一带。

 

据说,当年位于皇后大道东路旁的兵房门口悬有一金色铜钟(另一说为西洋钟),鸣钟作为作息信号,所以称此营房为“金钟营房”,此地区也被俗称“金钟”。

 

后来在二战之后,政府也陆续收回陆军用地,扩阔皇后大道东,并把该路段改称为“金钟道”,不过“金钟道”的英文不是“Admiralty Road”,而是“Queensway”,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皇后大道东”和“皇后大道中”并不连着的原因。

 

总之,香港的地名混合了殖民者的文化,夹杂着中文、英文以及粤语发音,从一个侧面展现了香港文化的多元化图景。

 


二、以人名命名

 

香港是国际化大都市,云集了很多富豪贵胄,这些人在社会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为纪念他们对香港的贡献和功绩而以其名命名街道。

 

1.李升街:位于港岛西营盘。李升是19世纪80年代的著名巨富,有名的地产商,发展修筑街道时以李升命名。

 

2.利源街:位于港岛中环地区,是以巨商金利源的名字命名的街道。现以经营平价旅游用品著称。街道一分为二,利源东街距今有103年历史,是香港街名中出现的第一个华人名字。

 

 

三、以动物命名

 

香港是一个非常信奉风水的地方,民间历来喜欢各种传说,自然也少不了对奇珍异兽的向往,如龙、凤、麒麟、大鹏鸟等经常被用来并命名街道。比如:龙图街、凤仪街、麟祥街、鹏程街、鹰扬街、鹤令街。

 

这些地方主要位于九龙土瓜湾北部,是20世纪50、60年代填海建起的11条街区,寄托了人们追求富贵、龙凤呈祥和鹏程万里的祥瑞期盼。

 

 

四、以贵重树木命名

 

以贵重树木命名的街道集中在九龙旺角区的大角咀地带,因为在20世纪末香港开发平整土地时,发现这个地段有很多蔓生植物,虽然这些植物不在了,但是用它们名字的街道却留了下,例如:有铁树街、榉树街、橡树街、棕树街、菩提街、樱树街、枫树街及松树街等十几条林木竞秀的街道名。

 

后在填海造地基础上修筑的道路都一律用树木命名,使大角咀以树木命名的街道纵横交错,给人以万木回春和绿树成荫的感觉。

 


五、香港奇怪地名


1.是非角:在早期香港,住在坚尼地道的有钱人都会到圣约翰座堂做礼拜。每到假日,他们就会到圣约翰主教座堂做礼拜。当时在圣经翰主教座堂至坚尼地道有一条小径,即是今日香港公园东入口附近,那里就是“是非角”。

 

当外籍人士参加完礼拜后,回家前会在这经过这条小径休息,往往此时就与其他有钱人交流秘密,顺便讲下是非,如哪个富商有新欢,晚上去哪玩、有什么家庭纠纷等等。慢慢就得出“是非角”的名字。

 

2. 狐狸叫:狐狸叫位于西贡东郊野公园的「蚺蛇尖」对面,传闻当地很多山猫、鼬和獾等动物出没,当地的客家人多是客家人,只认得狐狸的声音,以为那是经常出没的是狐狸,因此起名狐狸叫。

 

3.诸事喱:如今,在香港说人“诸事喱”,意思就是说你八卦意思,但其实「诸事喱」原本是指酒楼的残羹冷饭。

 

1894年,中环美轮街是鼠疫疫区,必须拆去所有建筑重建,重建后,那里先起了一间大酒家,小贩们却在酒家门外争生意,形成一个大型的小贩熟食中心,由于生意太好不过,“诸事喱”慢慢就成为“美轮街”的俗称。

 

这些香港地名你都弄清楚了吗?总之,香港的地名包含了殖民时期西方的文化和中国香港人民的民间智慧,夹杂着中文、英文以及粤语发音,还有官方与民间习惯的互动,深刻地反应了香港文化的多元化图景。

通用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