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香港的没落与崛起,这几个行业未来在香港前程似锦!

来源: 香港产业,宜港汇

近期已有多家珠宝店、大牌宣布在香港关店。



1月,法国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计划,今年6月撤离铜锣湾时代广场的分店;

 

2月,意大利奢侈品牌Prada宣布,撤离位于铜锣湾Plaza 2000的店铺;

 

3月,美国奢侈珠宝商Tiffany & Co宣布,已关闭广东道1881 Heritage的旗舰店;

 

4月6日,意大利奢侈品牌Valentino宣布,撤离海港城的旗舰店;

 


最新关停的这家奢侈品店Valentino,次日即封上了黑色的围板,金色的招牌已被火速拆下,萧条景象给人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

 

 

这是该品牌在香港最大的旗舰店,上下3层共占面积超9600平方尺(约891平方米),在2015年开门营业时,曾请来刘嘉玲、范冰冰和韩国的少女时代成员Tiffany等明星参加开幕礼。

 

而如今市况愈下,4月6日,Valentino宣布,其位于香港海港城的旗舰店,由于租约期满而结束营运。

 

无独有偶,香港本土零售品牌也出现大量关门潮。


 

上周,香港化妆品销售商莎莎宣布将关闭位于香港尖沙咀的北京道诚信大厦门店。

 

而周大福、六福珠宝、谢瑞麟等珠宝品牌都已关闭了大量香港门店,仍开业的门店也调整了营业时间。

 

谢瑞麟更在31日发布的盈利警告中指出,该集团今年2月份的销量同比下滑高达88%,前景令人担忧。

 

 

根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3月31日公布的2月香港零售业销货数据,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在2月份整体跌幅破历史纪录,受疫情及旅游消费影响,同比下跌44%至227亿港元,打击沉重。

 

而对门店来说,除了疫情生意受到影响,高昂租金是让它们选择撤退的主要原因。此前铜锣湾Plaza 2000的Prada门店月租高达900万,时代广场Louis Vuitton的月租为500万。

 

相信大家能够比较容易总结出以上品牌集体撤退的一个共同点:极度依赖线下渠道,营销模式单一。

 

疫情期间,人们居家隔离,人流控制极其严格,这也就使得很多线下门店无法经营,因为人流而经营困难的企业和商家,是不是本身也该反省下自己的问题呢?

 

银河君认为,疫情在压制了一些产业的同时也像催化剂一样,在逼迫一些行业快速发酵

 

  01  

香港企业:积极求变,破茧重生

 

很多人都说香港之于科技产业的二十年,是不断错过的二十年。

 

内地的网购兴起,香港不见水花;内地的移动支付兴起,香港拒绝上车;内地的外卖兴起,香港嫌人工太贵……

 

 

其实香港的“落后”,并不是因为创新技术不行,而是创新“氛围”不行。

 

香港传统四大行业:贸易及物流业、金融服务业、旅游业、房地产,就占据了香港GDP的60%,资本亦趋于固化、保守,不愿意创新,不愿意冒险。

 

可是一场疫情终于拍醒了这些守旧的香港人,重新改写了香港未来的走向。

 

以零售业为例,同样是实体商品,也有10家企业不亏反赚。

 

它们是香港本地网购平台,包括HKTVmall、百佳、惠康、Big Big Shop、一田YATA、士多、香港网上超市、屈臣氏、Sasa、卓悦。

 

 

以HKTVmall为例,2月和3月份业绩分别增长42.6%和10.2%,这些企业能够逆势增长,原因就在于“未雨绸缪,主动创新”。

 

疫情之前,传统超市像百佳、惠康,传统零售屈臣氏、莎莎其实都设有网购平台,但香港人的习惯就是下街买,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它们有线上购物平台。

 

疫情来袭,全城禁足,避免感染,此时这些名不经传的平台全部被引爆,业务飞速增长,成功抵御本次线下寒潮。

 

还有几家专门卖菜的网站也一时火爆,例如青协有机农庄、VMO 蔬菜统营处、Jou Sun 早晨、开心花园农庄等等。

 

 

让香港市民疫情期间不用出门,就能买到当天采摘的各种有机食材和进口食材。

 

而自身没有平台的商家,则主动在智慧开店SHOPLINE等网购平台开出了自己的线上店。

 

 

SHOPLINE消息人士指出,今年较去年店家成交额大幅增长超过100%,覆盖衣、食、住、行各方面,超过一半(52.5%)店家同时经营着线上、线下店。

 

这些店家同时会在Facebook,Instagram或者google做图文视频广告,帮助带货。

 

除了电商的老玩法,香港还有公司接入了最新的“直播”带货模式,例如卓悦。

 

 

卓悦从3月份开始透过直播进行互动销售,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接受这种新型购物模式,此举在于主动走出困局,转危为机。

 

除了零售业,香港的餐饮业、娱乐产业、教育办公等业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感兴趣可以翻阅往期文章:香港的这些行业以前很落后,现在“井喷式”爆发!

 

整体来看,香港的一些企业应变能力还是不错的,技术也跟得上。

 

  02  

香港产业:乘胜追击,科技转型

 

电子商务公司Tofugear去年10月发布了亚洲《零售商创新策略报告》。报告指出,超过一半的零售商都计划在未来一年投资科技和线上服务,将线上和线下服务打通。同时报告也指出,受限于消费者期望,许多零售商并不积极,而是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行为。

 

《报告》曾预言:抢先一步与科技公司合作的零售商可以成为制定行业标准的先驱,令其他零售商只能跟随其后。

 

这就好比sars那年的阿里巴巴和京东,因为抢先一步发展电商,目前已经成为了行业里的传奇。

 

而此时的香港目前已经有一部分人看到这个苗头了,传统的线下纷纷转到线上,甚至把更高科技运用到3D虚拟店铺中。



知名香水品牌Dior就对香港市民开了一间虚拟的“3D线上精品店”。

 

通过3D技术,将巴黎香榭丽舍大道上刚刚开幕的「Maison Christian Dior」旗舰店,原封不动地“复制”下来,让网友可以360°全方位浏览店铺。

 

如同真实的逛街场景一样,根据箭头的方向与指示,点击即可进一步了解产品,除了香水,还包括身体洗护、丝巾、礼盒等。

 

 

 告别千篇一律的单纯购买产品,Dior的这个虚拟商店还予人一种“逛街”的体验,这无疑是开辟了一条“云逛街”的新型购物方式。

 

年轻人既是购买力最强的人,亦是最容易接受新鲜科技的一辈,这些创新无疑会受到香港新一代年轻人的追捧。

 

香港商贸企业应该与时俱进,迎合新一代年轻人的购物方式,打开多种渠道,线上线下都要多元化发展,这样才是健康的业态。

 

 

另外从最新的招聘市场动态可以看出,不少香港企业都会把握机会筹备未来的业务计划,希望通过科技转型提升业务。当中包括打车、餐饮配送、会所物业管理等,例如餐厅设有QR code供顾客下单、的士团队希望以APP配对熟客及车队使用。

 

同时,由于疫情下境外人才流通受阻,包括银行、保险、餐饮及教育等行业发现旧有电子系统不胜负荷,急需找IT公司维护、协助及升级,由此需要更多IT技术人才。

 

也许此时,正是香港科技产业崛起的最好时机。

 

我们亦期待未来的香港,能摘掉“科创乌龟”的帽子,将自身打造成为新一代“国际创新科技中心”。

通用bann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