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留意到,香港有些路牌字体粗细不一、微微倾斜,甚至有错字?
“青”繁体依然是“青”,“涌”繁体写作“湧”
其实这些“丑”且“不整齐”的路牌字体被文字爱好者称为“监狱字体”,它们全都是人手制作,而且是来自香港在囚人士。
★ 从香港街道到港珠澳大桥 ★
自上世纪70年代起,香港政府将街道上的路牌以及交通标志等统一交由惩教署负责。
除了路标,在囚人士还会亲手打造诸如垃圾桶、金属围栏、水泥路障等城市基础设施!
当时,惩教所在囚人士做指示牌并没有统一的字体模板,因此只能拿着前人的手稿当生产资料,而且大多沿着刻有字体的铁板在纸上划出字形,再写在路牌上。
也是因为手工切割,很多笔画末端会有喇叭形,中间比两端窄。
左侧为“监狱字体”,右侧为印刷字体
除了字形,现存的某些路牌还保留了异体字,文章开头提到的“青”和“涌”其实不是错字,而是以前的常用写法。
然而,自1997年起,在囚人士制作路牌开始用电脑字体。港府也用“贴膏药”的方法用正体字把旧路牌上的异体字覆盖掉。
虽然手工路牌少了,但是在囚人士生产的路牌覆盖面越来越广——不仅包办了全港几乎全部交通指示牌,连港珠澳大桥都有他们的劳动成果!
惩教署资料显示:香港在囚人士在6个月(120个工作日)内完成港珠澳大桥1000个路牌
现时,白沙湾惩教所设有2个路标制作工场,每周一到周五都有80名在囚人士制作路牌。
在囚人士在制作路牌(图源:国际在线)
白沙湾惩教所(图源:国际在线)
他们每年平均制作7000个路牌和1500平方米的方向指示牌,有薪酬,有时也要加班,这跟你印象中的牢狱生活有出入吗?
★ 香港在囚人士的日常 ★
工作
根据香港法例和惩教署资料,成年在囚人士是六天工作制(每天要工作不少于6小时及不多于10小时)。
除了上文提到的白沙湾惩教所路标,有些院所会承接“特色”项目:
罗湖惩教所专门生产医用口罩和防护服,供给政府部门和医管局,在新冠疫情期间出力不少。
而在一般院所,“工作及职业分配委员会”会根据在囚人士的意愿和兴趣、工种的技术要求、过往的工作经验及剩余刑期等等安排岗位。
图源:香港惩教署
制衣
刷漆
机器操作
工艺品制作
物料消毒
当然还有一些琐碎的例如黏贴信封和文件夹封面等工作。
惩教署在囚人士每周工作大概活动40-60港元报酬。
就算完全不参加工资的囚犯,仍然可获得每周23.64港币的基本工资。
这些工资可以用以购买纸巾等日用品、零食,也可以储蓄起来,在离开惩教署的时候取走。
惩教署和在囚人士并非僱佣关系,给予工资是鼓励性质。如果要加班,会有平时工资的1.5倍补贴。
饮食
监狱每天会提供4餐,包括早、午、晚餐及睡前宵夜。
主食共有4款选择,第一类以米饭为主,第二类以咖喱、薄饼为主,第三类以薯仔和面包为主,第四类则是全素膳食。
学习
香港惩教署会安排大量课程供在囚人士选择,帮助他们尽快获取一技之长。
惩教人员讲解如何做导盲环保触觉地砖
(图源:中国评论通讯社)
也可以在工作以外的时间参加考试或进修学位。
惩教署甚至会利用高科技,帮助他们调节情绪。
看到这里,真的有人会说:坐牢比上班还好。
不要开这类玩笑了!
★ 香港监狱的真实面目 ★
在香港,囚犯收监后,在入监训练阶段(相当于内地的入监监狱或入监监区),主要以体能训练为主,目的就是让囚犯感到畏惧,这一阶段就是以惩为主。
沙咀劳教中心受训囚犯每天练习步操两次,每次1小时,整个训练程序可用三个‘S’概括,即刑期短(Short),纪律严(Sharp)及阻吓力大(Shock)
入监训练结束后,在惩教所里主要以教为主。
在羁管过程中,对不服从管理的囚犯也会予以相应的惩罚,主要是戒具、单独关押、锁仓以及刑期处罚等等。
这与内地监狱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在理念上是相同的。
此外,不得不提香港关押了全部重刑犯的“神秘”监狱——赤柱监狱。
前任香港特首曾荫权出狱前就关押在此。
被裁定公职人员行为失当罪成立
判监20个月的前特首曾荫权爵士
赤柱监狱前身为香港监狱,于1937年1月正式投入使用,是香港最大的、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度设防监狱。即使是香港特区政府的首席长官来视察监狱,也必须搜身。
当下,香港惩教署拥有35所不同安保级别的惩教设施
在香港1993年取消死刑前,全部死刑在赤柱监狱内执行。
所有死囚均安葬于惩教署管辖的赤柱死囚坟场,按照市政条例,7年后死刑犯的尸骨始交由死刑犯的家属处理,无人处理或认领的死刑犯尸骨,则会交由当时市政事务处移送到罗湖的沙岭公众坟场埋葬。
不过随着死刑废除,监狱内的死刑室和处决室也一起被拆除。
现在的赤柱监狱配备了最严密的现代化监控设施,从监视中心可以看到监狱里的每一个角落,狱警24小时值班,日夜监控犯人一举一动。
监狱建有高大的内墙,并加装了电网。重刑犯会关在高墙内的监舍里,与其他犯人完全隔离。
监狱机制,威慑作用时刻在。